拖了兩週終於來看了山椒魚來了,導演麥覺明從2004年做了MIT台灣誌製作人與導演,這個節目維持了十五年之久,將台灣的山林透過影像來呈現她的美麗與背後的故事,有一陣子看著他們走中央山脈大縱走,這長達數十天的路程看到山林的各種樣貌,美麗,高大,危險,恐懼,辛苦,樂觀,積極,毅力等等,一個多月記錄著期間的酸甜苦辣,彷彿人生縮影,是那般的精彩與豐富,麥導是一個能將美貌與故事透過鏡頭來好好述說的導演,也因此對於這部片滿懷期待,前言說太多,來稍微說說電影帶給我的感觸吧。
首先開場,導演利用超大光圈的攝影鏡頭將小小隻的山椒魚拍的巨大,透過伍佰配的史前巨獸旁白,彷彿略有其事,然而這點卻在片尾處連貫了起來,是怎麼樣的連貫,我們晚點再說。再來談到裡頭的故事,既然是紀錄片,那麼除了主角山椒魚外,研究人員就是紀錄重要的人員,透過研究人員研究的步調,讓觀看者一點一滴地了解山椒魚這種生物,然後也間接了解研究人員在做甚麼,他們的難處是甚麼,辛苦在哪裡,需要甚麼要的資源與環境,這些你都可以在這部電影中深深了解。
來說說麥導的運鏡,在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時,畫面彷彿就是你站在那裏,看著研究人員在做事情,然後透過微距鏡將主角山椒魚放大,搭配旁白或裡頭教授的說明進一步的了解山椒魚的種類,學術界如何推進這種生物的研究,然後教導明民眾可以做甚麼,而這點最要得的就是人類排遺對棲地的破壞,尤其是面紙,這種不易分解的東西留在山上,對棲地的影響甚大,在過去受過LNT的種子老師訓練,無痕山林對於人類排遺的做法大致分兩種,第一種是集中式破壞,也就是在同一處地方堆(蓋廁所),另一種則是分散式破壞,也就是每個地方都來一點,讓環境慢慢消化吸收,哪一個比較好要看該點適合哪一個,而這兩點都有相同的共通點就是,要挖貓洞,或者找一個凹口,在結束後再用附近的落葉或土然進行掩埋,以降低對環境的破壞,如果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做到這部分,相信會讓棲地的破壞降到最低。還有就是如果有移動山林上的一切都該復原,以這物片來說尤其是石頭,由於溪流附近的石頭是山椒魚棲息的地方,因此亂翻溪流附近的石頭對山椒魚的影響是很大的,而這點推到其他生物上,無論是山林的一切,人類都不應該過於介入與干擾,維持環境原本的風貌是很重要的,希望大家有到大自然中都可以做到這點。
來說說讓我好幾次起雞皮疙瘩的是,拍攝的縮時日出,花朵綻放以及空拍畫面看到的山形壯碩與溪流交織的美麗景色,再搭配旁白的引述,讓人超想立刻就上山,用五感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,然後這部分與山椒魚影像的穿岔真的做得太好了,畫面真的讓人捨不得眨眼。回到山椒魚的本身,隨著紀錄片的推演我們了解台灣有哪五種台獨特有的山椒魚,知道他們之間的差異與棲地位置後,這部紀錄片也記錄到了山椒魚孵化過程,這難得可貴的三至四個月的孵化影像紀錄,數個月後的腮退化改由肺呼吸,從水中到爬到陸地上,仿佛看到了一段生物演化,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,在講述食物鏈,被捕時與捕食的畫面時,可以感受到生命每分每秒都在誕生於離去。生物之間似乎很難以安逸,他們要做的事就是盡可能的不被捕食,以及盡可能的捕食與繁殖,而這邊提到的生態平衡,仿佛上了一堂有趣的生物課,感覺蠻不錯的。隨著研究計畫的推演,能感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。研究的本質是否會帶給人直接的財富,可能不會,但卻能讓人感受到滿滿的生命力,心靈上的富裕與物質上的富裕究竟哪個重要,或許看完這部片會稍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出現吧。
最後來說說尾聲吧,尾聲是一段讓人很愕婉,在音樂、被訪者分享與後續的研究執行,這段可感受到生命的延續,事件發生了就是發生了,沒有人能夠回到過去重來一次,也因此能做的就是當下,所以想好做甚麼後就去做吧。不得不說那山椒魚CT掃描後的骨骼真的超可愛,真想拿該資料來3D列印,大大的頭,小小的牙齒與手骨,真的就如片頭說的那一樣,是一隻史前巨獸,跟恐龍生活在同一個世紀。好啦,以上是我的心得感覺,我覺得是部不錯的影片,對於喜愛山林的人更是超讚,畫面真的拍的超美,然後想認識山椒魚這種可愛的五種台灣特有的生物真的不能錯過,推薦給大家啦。